扫荡功能是率土之滨中快速提升武将等级的核心手段,其效率提升需从多个维度优化。扫荡的本质是通过消耗20点体力对已占领土地进行重复战斗,战斗难度与占领土地相同,但能稳定获取武将经验。土地等级直接影响经验收益,高等级土地单次扫荡经验可达50万,但需平衡兵损与收益。建议优先选择距离主城较近的高等级土地扫荡,减少行军时间损耗,同时确保队伍强度与土地难度匹配,避免因战损过高导致资源浪费。
武将搭配与兵力配置是扫荡效率的关键变量。采用二带一策略,即两个高等级武将搭配一个待培养武将,可最大化经验分配效率。待培养武将仅需携带1兵力即可获得全额经验,即使阵亡也不影响经验获取。队伍整体强度需根据目标土地等级调整,通常建议兵力达到该土地守军基础值的70%以上再尝试扫荡,例如五级地需6500-7000兵力。觉醒武将携带第三个战法能显著降低战损,但需注意战法经验分配优先级,主力输出战法应优先升满。
体力与政令的合理规划决定扫荡的可持续性。每次扫荡固定消耗20体力,武将体力上限为120点,需把握体力恢复节奏进行多轮扫荡。练兵可作为扫荡的补充手段,虽消耗3个政令但能获得稳定经验且无兵损,适合对高cost武将进行定向培养。注意扫荡与屯田的资源平衡,建议在资源充裕时段集中扫荡,资源紧张时转为屯田补充。预备兵的使用需谨慎,手动征兵比消耗预备兵更节省资源,尤其在开荒期需保留预备兵应对突发战损。
时间管理与多线操作能几何级提升效率。建立扫荡优先级体系:优先处理即将满体力的武将,其次处理高等级土地扫荡任务,最后安排低损耗的重复扫荡。利用行军停留功能减少守军兵力,即在接近目标土地时选择完成后停留,可降低后续扫荡难度。同步进行铺路与侦查工作,为下一轮扫荡提前规划路线。注意同一土地多次扫荡经验差距不大,当武将等级提升导致经验衰减时,应及时更换更高等级的土地。
扫荡过程中出现爆头(主将提前阵亡)会导致经验降低,可通过调整前锋位置或强化防御战法规避。注意武将等级与经验获取的反比关系,高等级武将需通过更高阶土地维持效率。分城建设可扩展声望上限,间接提升可扫荡土地数量。同盟科技中的相关加成也需同步提升,但需权衡个人发展节奏与同盟贡献的平衡。最终形成扫荡-发育-扩张的良性循环,使武将等级始终领先土地开拓需求。